来源:粤港直通 2010年12月20日
dance together with shenzhen
与深圳共舞
1991年,刚大学毕业的王学兵,背井离乡离开湖北老家,只身来到深圳打拼。转眼20年,他已从当 初那个兜里只有100块钱的打工仔,变身为成功的企业家,同时还是广东省湖北商会副秘书长。回顾他的创业历程,巧合般地和深圳20年的发展轨迹不谋而合, 都经历了从贸易到实体,最后到高科技的产业转变。
“优秀者必有想法”
王学兵是个有想法的人,用他的话说:“人一优秀,就有想法。”中学毕业后,家境贫寒的王学兵为了早点工作,有个铁饭碗,放弃大学而去读中等师范。1987年,从当时的咸宁师范毕业后,学校决定从200多个毕业生中挑选一个保送上湖北大学。
“如果不上大学,我就只能回农村当个小学教师。”王学兵说。经过几轮PK,王学兵成为最终的那个佼佼者。
4年大学王学兵一直很优秀。当他毕业时,湖北大学为他安排了两条出路:参加省组织部选调,日后从政;或者留在湖北大学任教。然而他的另一所母校咸宁师范也极力要求他会校任教。双方争得不可开交。年轻的王学兵,一时赌气之下,就毅然南下前往深圳,决心自己闯荡。
昔日的“打工皇帝”
“这就是深圳吗?兵荒马乱的啊。”这是第一次踏上深圳的土地时,王学兵的第一感受。那里叫松岗,属于深圳的关外。在那个改革刚开始的年代,荒凉可想而知。当时松岗一家刚成立的台资皮鞋厂招46名大中专毕业生做储备干部,这便成了王学兵在深圳的第一站。
“46
个人,最后走了45个,只剩我一个人。”除了王学兵口中的“非人的训练”,让那些年轻人离开的另一个原因就是“郁闷”:“完全是军事化管理,全被关在工厂
出不去。”没有退路,又急着解决温饱问题的王学兵,最终咬牙坚持了下来。在工厂的集体宿舍里睡了2年的草席之后,他成了当时瞩目的“打工皇帝”。收入也从
最初的月薪300元变成了年薪7万港币,年底还有2万的年终奖,先后担任过3个部门的领导,做过进出口报关、生产管理和行政人事课长。他也成了唯一一个没
有被那个只认“台干”的台湾老板训斥过的大陆干部。
1994年,王学兵辞职,决定回老家创业。戴着30万元现金回到湖北,没想到3个月的时间不但全部亏完,还负债10万元。“一群熟人,做了一个圈套给你去钻。”王学兵淡淡地回忆道。
负债累累的他再次南下深圳。这个时候,那家台资厂的老板想要他再回去,心高气傲的年轻人,觉得那太没面子,婉拒了邀请,转而去做销售。
贸易起家 空手套“金”
当时的深圳,有很多库存的纺织品,原本要出口,最后因种种原因无法出口,只能积压在当地处理。王学兵一开始就跑纺织品贸易生意。
第一单生意很快就来了。一批5万米的布料,因色差问题无法出口,王学兵可以用5块钱一米的低价全部拿下,而当时的市场采购价为10元一米。
因为做鞋需要布料做内衬布,于是他跑去找他的前老板,告诉他:“5万米的布料,我8块钱一米卖给你,一下子就可以帮你节约10万块,但你得一次性付款。”10万元的差价让台湾老板心动了,很快就开出了订单。
拿到订单的王学兵却开心不起来,他不得不解决一个大问题:当时工厂普遍月结30天,卖了货要过1个月才能收到钱,可他现在上哪去筹25万的成本拿货呢?
他找到了一个曾有过合作的松岗本地商人:“松岗最大工厂的订单在我手里,货的样板也在这里,这单生意可以赚15万。你拿钱,我们一起卖货送货,采购单和送货单交给你,下个月我们一起去收钱,利润平分。”
就这样,王学兵轻松地赚到了重回深圳后的第一桶金。
转型事业,做胶袋大王
“信息不对称才有贸易。”王学兵说,所以早年的深圳有许多贸易公司。当市场越来越开放,贸易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少。王学兵发现,在他做贸易的过程中,许多客户都对胶袋有需求。这是他萌发了转型做实业、生产胶袋的想法。
他尝试在报纸上登小广告,求购胶袋生产线。3天后就有人打来电话,王学兵买了一条生产线,就这样从贸易商转型做起了实业家。
事实证明,王学兵的眼光很准。胶袋市场需求旺盛,再加上之前积累的客户资源,他的工厂不断扩张,从当初的1条生产线发展到后来的40条生产线,月产200吨产品,成为当时珠三角地区的胶袋大王。
2008年的金融海啸,让珠三角的制造业遭受重创。痛定思痛,企业和政府开始反思“腾笼换鸟”、产业转型。而王学兵则在2006年就开始思谋产业转型,从制造业向科技型产业转变。
“腾笼换鸟”的动力:面子
谁也没有想到,王学兵会跑去做互联网。对此,他开玩笑说“搞胶袋厂太没面子”,他说了一个故事。一
次参加广东省湖北商会的聚会,席间大家交换名片,王学兵看着别人的头衔动辄就是金融公司、科技公司的老板,而当他掏出胶袋厂的名片时,还经常被人问起“胶
袋厂是做什么的?”“就是做塑料袋的”,这样的解释让他颇觉没面子。更尴尬的是,有人还做出恍然的样子:“哦,这个东西不环保,是白色污染呀。”
王学兵笑称这件事让他觉得做胶袋厂倍儿没面子,所以他谋求转型。这或许只是一句玩笑话。真正促使他转型的是在2006年,陪太太在山姆会员店购物,付款
时王学兵看见了八个大字:支持环保,少用胶袋。他敏感地注意到了这个信号,仪式到政策风向标的转变,这个产业将会被淘汰。于是他果断地停止了扩张。
接下来做什么?王学兵想起在台资厂做生管时,因为运用信息化,庞杂的工作被简化了很多,人力减少了,工作时间减少了,效率却大大增加。曾经的经历让他对
IT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具体做什么?软件?硬件?还是系统?王学兵想到的是用信息化为中小企业营销助力,让企业以更低的投入,获取更优质的营销渠道,提
升业绩。
商机发布:互联网新势力
中小企业需要寻找更多的客户,需要让更多的渠道代理商了解其加盟与合作资讯,需要实时了解同行的商业信息。网络营销与推广,在这个互联网时代,成为越来越多中小企业的首选。
王
学兵注意到,网络营销,既有阿里巴巴这样的以信息载体为主的电子商务平台,又有谷歌、百度以网络“关键字竞价”为代表的信息搜索引擎,但在众多的同行中却
有一块空白:发布引擎。今天人们太关注信息载体和信息搜寻,但忽视了“信息载体——搜索引擎——发布引擎”信息三位一体中的重要一环:信息发布引擎。
王学兵于是创立了天助网,打造多语言商机发布服务平台。它整合了包括阿里巴巴、慧聪、中国供应商等主流名站在内的7000多家中文商贸网站及近1000家英文商贸网站,并能对用户的商机信息进行有效、精确地匹配和发布,实现了用户发布商机的效益最大化。
把原先单机版的商务软件整合到网络上,利用SAAS(Sofeware-as-a-service,软件即服务)技术,通过网络向客户提供软件。并且,软件是免费使用的,客户可以通过向天助网订购所需的应用服务,按订购的服务多少和时间长短来付费。
对于广大中小企业来说,这不仅有助于推动网络营销,而且SAAS的技术可以免去企业购买、构建和维护基础设施和应用程序的需要,为企业节约大量成本,实现开源节流。
当我们感慨于王学兵这20年的轨迹与深圳发展改革的轨迹不胜相似的时候,他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:要想富,先卖布;要想富得快,转行做胶袋;胶袋不上档,就做互联网。(采编/陈维祥 美编/David)